蜉蝣触角短,复眼发达,中胸较大,前翅发达,但后翅退化严重,稚虫水生。
成长到了成虫的蜉蝣不进食,它们的消化道内充满了空气:最后一次蜕皮之前,中肠鱼端愈合起来,形成一个封闭的腊肠状的气球,里面全是是空气,使得幼虫能轻易浮到水面上来。
“成人”只有一两天
蜉蝣的一生要经历卵、稚虫、亚成虫和成虫四个阶段,这4个时期,它们在水中生活1-3年时间。
蜉蝣的幼虫会生活在水里,会选择生活在温暖的浅底静水湖泊近岸处,并且保持着庞大的数量,因为鱼群会以蜉蝣幼虫为食。
蜉蝣幼虫生活重心大部分就是进食,主要食物为藻类与腐叶的碎屑。它们会利用数星期至1年的时间,进行10到50次的蜕皮,然后才能进入蜉蝣特有的陆生、有翅、亚成虫阶段。
当蜉蝣的幼虫生长到半成熟期时,胸部背面会长翅芽,但此时,它们的足、尾须等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,因此,被称为亚成虫。亚成虫只需经过几小时到两天的时间,就可以蜕皮变为成虫。
而蜉蝣经历了前三个阶段后,终于长成的成虫,才是那个长着大翅膀,可以自由飞行的形态,而这时候才真正意义上是我们通常称之为“朝生暮死”的蜉蝣——成虫不进食,寿命短,一般只活几小时至数天,所以有“朝生暮死”的说法。
成虫一般在飞行中度过,生命极短,几乎用尽了所有的时间去交配。这也是为什么成虫蜉蝣会进化出在消化系统中存在一个大气泡、不进食的原因。
小身躯、大用途
一生只有几小时……蜉蝣成虫后短暂的逆旅被古人发现后,于是成为了微小生命的代名词。
它与人类的关系从此拉开序幕。人生,因历历的苦楚,和无法预料的磨难,也往往成了“蜉”生。
蜉蝣除了赋予“人类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”外,也是自然界环境领域的度量衡。
由于很多种蜉蝣对缺氧和酸性环境非常敏感,因此一个地区的蜉蝣数量可以作为衡量这个地区环境污染的标尺。北美和欧洲多地的酸雨曾杀死了蜉蝣栖息地的幼虫,使当地鱼群的数量也随之减少―因为蜉蝣幼虫是鱼群的主要食物。
1675年,荷兰生物学家简·旺麦丹对一种蜉蝣做了详尽的描述,当时这种蜉蝣在荷兰的数量很丰富,但是现在,整个西欧都找不着这种蜉蝣的踪迹了,原因就是蜉的幼虫对环境污染的极端敏感。因此,蜉蝣的存在可以作为鉴定水体质量的重要标准。
“寄蜉蝣于天地、渺沧海之一粟”,古人时长感叹蜉蝣的命数太短,借此抒情的表达希望自己能够长生,以便可以实现更多的抱负,但是也要知道,人生终究如白驹过隙,忽然而已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